1.1.13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

  • 2025.04.21
  • 师范认证

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

一、师德践行能力

1.1 遵守师德规范

1.1.1【理想信念】

l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 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l 树立职业理想, 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 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.2【立德树人】

l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,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,掌握立德树 人途径与方法,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,依据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,培育发展学 生的核心素养。

1.1.3【师德准则】

l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遵守宪法、民法典、教育法、教师法、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 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 务,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l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,在教育实践中遵守《新 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能分析解决教育教 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。

1.2 涵养教育情怀

1.2.1【职业认同】

l 具有家国情怀, 乐于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。认同教师工作 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 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; 了解中学教师的职业特征,理解教 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,创造条件帮 助学生自主发展。

l 领会中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,认同促进学生全 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。

1.2.2【关爱学生】

l 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 人,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,关注学生成长,保护学 生安全,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
l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,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 性、独立性和选择性,关注个体差异,相信每名学生都有 发展的潜力,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。

1.2.3【用心从教】

l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,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与班主任工作职责,积极钻研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 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
1.2.4【自身修养】

l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 自控能力,能积极应变, 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。

l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

文化,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。

l 仪表整洁, 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符合教师礼仪 要求和教育教学场景要求。

二、教学实践能力

2.1 掌握专业知识

2.1.1【教育基础】

l 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,能够遵循中学教育规律,结合 中学生认知发展特点,运用教育原理和方法,分析和解决 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。

2.1.2【学科素养】

l 了解拟任教学科发展的历史、现状和趋势,掌握学科的基 础知识、基本理论、体系结构与思想方法,能分析其对学 生素养发展的重要价值,理解拟任教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内 涵。

2.1.3【信息素养】

l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。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、 软件、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,了解其对教育教学 的支持作用。具有安全、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, 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 育教学的意识。

2.1.4【知识整合】

l 了解拟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, 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 识,掌握学科教学知识与策略, 能够结合社会生活实践, 有效开展学科教学活动。

l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,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 相关政策,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2.2 学会教学设计

2.2.1【熟悉课标】

l 熟悉拟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,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 和体系结构,能够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, 具有依据 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。

2.2.2【掌握技能】

l 具备钢笔字、毛笔字、粉笔字、普通话与相关学科实验操 作等教学基本功,通过微格训练学习,系统掌握导入、讲 解、提问、演示、板书、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能操作要 领与应用策略。 能依据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, 科学合理 地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作业, 并实施教学。

2.2.3【分析学情】

l 了解分析中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,能根据学生已有的 知识水平、学习经验和兴趣特点,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已 有知识经验的联系,预判学生学习的疑难处。

2.2.4【设计教案】

l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,理解本课(单元)在教材中的地位以 及与其他课(单元)的关系,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 分析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,设计学习活动,选 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,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环节, 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,形成教案与学案。

2.3 实施课程教学

2.3.1【情境创设】

l 能够创设教学情境,建立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, 激发学习兴趣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。

2.3.2【教学组织】

l 基本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,能够科学准 确地呈现和表达教学内容,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,合 理设置提问与讨论,引导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,达 成学习目标。

2.3.3【学习指导】

l 能够依据学科特点、中学生认知特征和个体差异,指导学 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别 化指导,帮助学生针对学习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学习。

l 知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 习体验方面的作用,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,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。

l 能够运用课堂结束技能,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、 总结,合理布置作业。

2.3.4【教学评价】

l 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, 理解教育评价原理,掌握 试题命制的方法与技术。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作业反馈 等实施过程评价,初步运用增值评价,合理选取和运用评 价工具,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。

l 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,跟踪、分析教学与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

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。

三、综合育人能力

3.1 开展班级指导

3.1.1【育德意识】

l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, 以及中学 生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,能有意识、有针对性 地开展德育工作。

3.1.2【班级管理】

l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。 熟悉教 育教学、中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, 能够合理 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。

l 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。能够利用 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,建立学生成长电 子档案。 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。

l 熟悉校园安全、应急管理相关规定, 了解中学生日常卫生 保健、传染病预防、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等相关知识,掌握 面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。

3.1.3【心理辅导】

l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了解中学生身体、情感发展的特性和 差异性,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,能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等活动。

3.1.4【家校沟通】

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,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、 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,积极主动与学生、家长、社

区等进行有效交流。

3.2 实施课程育人

3.2.1【育人理念】

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拟任教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, 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,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, 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、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3.2.2【育人实践】

l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,掌握课程育人方法和策略。能够在教 育实践中,结合课程特点,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 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,合理设计育人 目标、主题和内容,有机开展养成教育,进行综合素质评 价,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。

3.3 组织活动育人

3.3.1【课外活动】

l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,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, 能组织中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。

3.3.2【主题教育】

l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 学会组织主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中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四、 自主发展能力

4.1 注重专业成长

4.1.1【发展规划】

l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,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

识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, 制定教师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
4.1.2【反思改进】

l 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 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 自我诊断,提出改进思路。

4.1.3【学会研究】

l 初步掌握学科研究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, 能用以分 析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与方法,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。

l 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,能在信息技术 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。

4.2 主动交流合作

4.2.1【沟通技能】

l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。

l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、社会实 践中与同事、同行、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。

4.2.2【共同学习】

l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,了解 中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,具有小组互助、合作学 习能力。

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

一、师德践行能力

1.1 遵守师德规范

1.1.1【理想信念】

l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 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l 树立职业理想, 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 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.2【立德树人】

l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,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,掌握立德树 人途径与方法,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,依据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,培育发展学 生的核心素养。

1.1.3【师德准则】

l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遵守宪法、民法典、教育法、教师法、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 务,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l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,在教育实践中遵守《新 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能分析解决教育教 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。

1.2 涵养教育情怀

1.2.1【职业认同】

l 具有家国情怀, 乐于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。认同教师工作 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 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; 了解小学教师的职业特征,理解教 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,创造条件帮 助学生自主发展。

l 领会小学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,认同促进学生全 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。

1.2.2【关爱学生】

l 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 人,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,关注学生成长,保护学 生安全,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
l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,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 性、独立性和选择性,关注个体差异,相信每名学生都有 发展的潜力,乐于为学生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。

1.2.3【用心从教】

l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,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与班主任工作职责,积极钻研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 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
1.2.4【自身修养】

l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 自控能力,能积极应变, 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。

l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

文化,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。

l 仪表整洁, 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符合教师礼仪 要求和教育教学场景要求。

二、教学实践能力

2.1 掌握专业知识

2.1.1【教育基础】

l 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,能够遵循小学教育规律,结合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,运用教育原理和方法,分析和解决 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。

2.1.2【学科素养】

l 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、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理解学 科知识体系的基本思想和方法。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、 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,并具有一定的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 能力。

l 熟悉常见的儿童科普读物和文学作品,具有一定的阅读理 解能力、语言和肢体语言表达能力。

2.1.3【信息素养】

l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。掌握信息化教学设备、 软件、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,了解其对教育教学 的支持作用。具有安全、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, 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 育教学的意识。

2.1.4【知识整合】

l 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, 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

识,以及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、与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。 具有一定的跨学科知识, 能指导综合性学科教学活动。

l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,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 相关政策,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2.2 学会教学设计

2.2.1【熟悉课标】

l 熟悉拟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,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 和体系结构, 合理掌握不同学段目标与内容的递进关系, 具有依据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。

2.2.2【掌握技能】

l 具备钢笔字、毛笔字、粉笔字、简笔画、普通话与相关学 科实验操作等教学基本功,通过微格训练学习, 系统掌握 导入、讲解、提问、演示、板书、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技 能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。 能依据单元内容进行整体设计, 科学合理地依据教学目标及内容设计作业,并实施教学。

2.2.3【分析学情】

l 了解分析小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,能根据小学生已有 的知识水平、学习经验和兴趣特点,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 已学知识的联系, 预判学生学习的疑难处。

2.2.4【设计教案】

l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,理解本课(单元)在教材中的地位以 及与其他课(单元)的关系,能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情 分析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,设计学习活动,选 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,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和环节,

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,形成教案与学案。

l 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, 能根据教 学要求和学生兴趣进行教学设计。

2.3 实施课程教学

2.3.1【情境创设】

l 能够创设教学情境,建立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, 激发学习兴趣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。

2.3.2【教学组织】

l 基本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,能够科学准 确地呈现和表达教学内容,根据小学生课堂反应及时调整 教学活动,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,合理设置提问与讨 论,引发小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,达成学习目标。

2.3.3【学习指导】

l 依据小学生认知特点、学习心理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,指 导学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注重差异化教学和 个别化指导, 引导小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,保护小学生的 求知欲和好奇心,培养小学生的广泛兴趣、动手能力和探 究精神。

l 知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学 习体验方面的作用,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,为学 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。

l 能够运用课堂结束技能,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、 总结,合理布置作业。

2.3.4【教学评价】

l 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, 理解教育评价原理,掌握

试题命制的方法与技术。能够在教学实践中结合作业反馈

等实施过程评价,初步运用增值评价,合理选取和运用评 价工具,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。

l 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,跟踪、分析教学与 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 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。

三、综合育人能力

3.1 开展班级指导

3.1.1【育德意识】

l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小学德育原理与方法, 掌握小学 生品行养成的特点和规律,能有意识、有针对性地开展德 育工作,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。

3.1.2【班级管理】

l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。 熟悉教 育教学、小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, 能够合理 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。

l 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。能够利用 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,建立学生成长电 子档案。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。

l 熟悉校园安全、应急管理相关规定, 了解小学生日常卫生 保健、传染病预防、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等相关知识,掌握 面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。

3.1.3【心理辅导】

l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了解小学生身体、情感发展的特性和 差异性,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,能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 等活动。

3.1.4【家校沟通】

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,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、 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,积极主动与学生、家长、社 区等进行有效交流。

3.2 实施课程育人

3.2.1【育人理念】

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拟任教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, 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,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, 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、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3.2.2【育人实践】

l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,掌握课程育人方法和策略。能够在教 育实践中,结合课程特点,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 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,合理设计育人 目标、主题和内容,有机开展养成教育,进行综合素质评 价,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。

3.3 组织活动育人 3.3.1【课外活动】

l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,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, 能组织小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。

3.3.2【主题教育】

l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 学会组织主

题教育、少先队、社团活动,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四、自主发展能力

4.1 注重专业成长

4.1.1【发展规划】

l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,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 识。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, 制定教师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
4.1.2【反思改进】

l 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 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 自我诊断,提出改进思路。

4.1.3【学会研究】

l 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,能用以分析、研究小 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, 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。

l 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,能在信息技术 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。

4.2 主动交流合作 4.2.1【沟通技能】

l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。

l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、社会实

践中与同事、同行、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。

4.2.2【共同学习】

l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,了解 小学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, 具有小组互助、合作学 习能力。

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

一、师德践行能力

1.1 遵守师德规范

1.1.1【理想信念】

l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 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l 树立职业理想, 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 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.2【立德树人】

l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,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,掌握立德树 人途径与方法, 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,依据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。

1.1.3【师德准则】

l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遵守宪法、民法典、教育法、教师法、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 务,自觉维护幼儿与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l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,在教育实践中遵守《新 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能分析解决教育教 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。

1.2 涵养教育情怀

1.2.1【职业认同】

l 具有家国情怀, 乐于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。认同教师工作 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 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; 了解幼儿教师的职业特征,理解教 师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者、合作者、引导者,创造条 件激发幼儿好奇心、求知欲,积极引领幼儿行为,帮助幼 儿自主发展。

l 领会学前教育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和意义,认同促进幼儿全 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。

1.2.2【关爱幼儿】

l 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,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 名幼儿,关注幼儿成长,保护幼儿安全,促进幼儿身心健 康发展。

l 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,保护幼儿游戏的自主性、独立性 和选择性,关注个体差异,相信每名幼儿都有发展的潜力, 乐于为幼儿创造发展的条件和机会。

1.2.3【用心从教】

l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,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工作职责, 积极钻研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
1.2.4【自身修养】

l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 自控能力,能积极应变, 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。

l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,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。

l 仪表整洁, 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符合教师礼仪 要求和教育教学场景要求。

二、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

2.1 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

2.1.1【保育教育基础】

l 掌握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的基本方法,了解幼儿日常卫 生保健、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知识, 掌 握面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幼儿的基本方法。

l 掌握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和 3—6 岁幼儿身心发展特点、规 律,具备观察、分析与评价幼儿行为的能力。熟悉幼儿园 教育的目标、任务、内容、要求和基本原则。

l 认识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,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 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,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政 策,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2.1.2【领域素养】

l 掌握幼儿健康、语言、社会、科学、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 本知识和方法, 理解幼儿园各领域教育之间的联系,能在 教育实践中综合运用各领域知识,实现各领域教育活动内 容相互渗透。

2.1.3【信息素养】

l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,掌握一定的现代信息 技术知识,具有安全、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的 意识。

2.2 开展环境创设

2.2.1【创设物质环境】

l 能够创设安全、适宜、全面,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、学习、 游戏的物质环境,合理利用资源,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 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。

2.2.2【营造心理环境】

l 理解教师的态度、情绪、言行在幼儿园及班级心理环境形 成中的重要性。 能够构建和谐的师幼关系,帮助幼儿建立 良好的同伴关系,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,让幼儿感受到安 全、舒适。

2.3 组织一日生活

l 能够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主要环节,具有将教育 渗透一日生活的意识,能够与保育员协同开展班级常规保 育和卫生工作。

2.4 开展游戏活动

2.4.1【满足游戏需要】

l 了解幼儿游戏的类型和主要功能,根据各年龄阶段幼儿的 游戏特点,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。

2.4.2【创设游戏环境】

l 能够合理、有效地规划和利用户内外游戏活动空间,能够 根据幼儿的发展和需要创设相应的活动区,提供丰富、适 宜的游戏材料,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。

2.4.3【支持幼儿游戏】

l 能够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,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、 伙伴和材料,支持幼儿主动地、创造性地开展游戏,充分

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。

l 学会观察分析幼儿的游戏,支持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 体、认知、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。

2.5 实施教育活动

2.5.1【设计教育活动方案】

l 能够根据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(试行) 》《3—6 岁儿童 学习与发展指南》的要求,以及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 点,选择教育内容,确定活动目标,设计教育活动方案。

2.5.2【组织教育活动】

l 学会运用各种适宜的方式实施教育活动,鼓励幼儿在活动 中主动探索、交流合作、积极表达, 能够有效观察幼儿在 活动中的表现,并根据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宜的指导。

2.5.3【实施教育评价】

l 了解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与方法,运用观察、谈话、家 园联系、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, 了解和评价幼儿。能够基 于幼儿身心特点,利用技术工具分析幼儿学习过程、收集 幼儿学习反馈。

l 能够运用评价结果,分析、改进教育活动开展, 促进幼儿 发展。

三、综合育人能力

3.1 育德意识

l 树立幼儿为本、德育为先理念, 了解幼儿社会性-情感发展 的规律和个性特征,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育人工作。

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活动育人的功能,能够在保教活

动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 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,为培养幼儿适应终身 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奠定基础。

3.2 育人实践

l 掌握活动育人的方法和策略,基于幼儿的身心特点合理设 计育人目标、活动主题与内容, 能够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 育契机,开展随机教育,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亲社 会行为。

3.3 班级管理

l 熟悉校园安全、应急管理相关规定,基本掌握班级空间规 划、班级常规管理等工作要点。 熟悉幼儿教育及幼儿成长 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,能够合理分析解决幼儿教育与 管理实践相关问题。

3.4 心理健康

l 关注幼儿心理健康,了解幼儿身体、情感发展的特性和差 异性,掌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,及时发现和赏 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,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、 自信心,能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。

3.5 家园协同

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,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家园沟 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,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。

l 掌握开展幼儿园、家庭和社区各种协同活动的方式方法, 能够开展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。

四、 自主发展能力

4.1 注重专业成长 4.1.1【发展规划】

l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,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 识。根据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, 制定教师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
4.1.2【反思改进】

l 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 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 自我诊断,提出改进思路。

4.1.3【学会研究】

l 初步掌握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, 能用以分析、研究幼儿教 育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,具有总 结和提升实践经验的能力。

l 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,能在信息技术 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。

4.2 主动交流合作

4.2.1【沟通技能】

l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。

l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、社会实 践中与同事、同行、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。

4.2.2【共同学习】

l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,了解

学前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,具有小组互助、合作学 习能力。

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

标准(试行)

一、师德践行能力

1.1 遵守师德规范

1.1.1【理想信念】

l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l 树立职业理想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 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.2【立德树人】

l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,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,掌握立德树 人途径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中按照中等职业教育人才 培养要求,依据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 教学,积累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经验。

1.1.3【师德准则】

l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遵守宪法、民法典、教育法、教师法、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 务,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l 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,在教育 实践中遵守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 能

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。

1.2 涵养教育情怀

1.2.1【职业认同】

l 具有家国情怀,乐于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。认同教师工作 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 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;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特征, 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学生成长的引路人,创造 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。

l 领会职业教育对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价值和意义,认同促 进学生德技双修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。

1.2.2【关爱学生】

l 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 人,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,关注学生成长,保护 学生安全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
l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,将知识学习、技能训 练与品德养成相结合,引导学生自主学习、自强自立,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职业习惯。树立人人成才的观念,关 注学生的个体差异,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,乐于为 学生就业创业创造条件和机会。

1.2.3【用心从教】

l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,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与班主任工作职责,树立“工学结合,知行合一”“做 中学、做中教”的理念,钻研技术、研究教育,富有爱心、 责任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
1.2.4【自身修养】

l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 自控能力,能积极应变, 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。

l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,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、职业素养和审美能力。

l 仪表整洁,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符合教师礼仪 要求、教育教学场景和职场规范要求。

1.3 弘扬工匠精神

l 弘扬劳动光荣、技能宝贵、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,树立质

量意识、服务意识、竞争意识、责任意识,在专业实践和

教育实践中,秉承爱岗敬业、诚实守信、精益求精、追求 卓越等职业精神。

二、专业教学能力

2.1 掌握专业知识

2.1.1【教育基础】

l 掌握职业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,能够遵循职业教育规律, 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认知发展特点,运用职业教育原理 和方法,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。

2.1.2【专业素养】

l 系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,掌握本专业 的基本技能和常用的专业教学方法。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职 业标准,了解行业发展趋势、技术前沿,掌握职业教育课 程开发的基本方法;了解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背景知识,具 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。

2.1.3【信息素养】

l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。 掌握信息化教学设 备、软件、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,了解其对教育 教学的支持作用。具有安全、合法与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 技术,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 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。

2.1.4【知识整合】

l 认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的特点,具有跨学科、 跨领域整合知识的意识,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,能够整 合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、专业知识与教育知识,掌握 理实一体化课程、专业教学知识与策略,指导专业教学与 实践活动。

l 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,掌握随班就读的基本知识及 相关政策,基本具备指导随班就读的教育教学能力。

2.2 开展专业实践

2.2.1【操作能力】

l 掌握技术技能形成规律,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,有企 业实践、技能大赛等经历,或参与学生职业技能考核评价 初步体验。

2.2.2【获取证书】

l 关注国家资历框架发展要求,熟悉 “ 学历证书+职业技能 等级证书”制度,考取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 能等级证书等。

2.3 学会教学设计

2.3.1【熟悉标准】

l 熟悉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,掌握拟任教中等职业学校专 业教学标准、人才培养方案和教材,理解所教专业课程教 学内容的逻辑和体系结构,具有依据标准进行教学的意识 和习惯。

2.3.2【掌握技能】

l 具备钢笔字、毛笔字、粉笔字与普通话等教学基本功,通 过微格训练和实训基地训练,系统掌握导入、讲解、提问、 演示、操作、板书、结束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基本技能 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。初步掌握职业教育模块化教学技 能。

2.3.3【分析学情】

l 了解分析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习需求的基本方法,能根据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、学习特点和经验,分析教学 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联系,预判学生学习的疑难 处。

2.3.4【设计教案】

l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,理解本课(模块)在教材中的地位以 及与其他课(模块)的关系,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 情分析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,合理设计理实一 体的学习活动,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和专业教学方法,合 理安排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,能够会同企业制订实习教学 方案,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,形成教案与学案。

2.4 实施课程教学

2.4.1【情境创设】

l 能够基于职业岗位工作创设安全、真实或仿真的职业情境 与和谐的学习情境,基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 程,培养学习兴趣,激发学习动力,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 习和技能训练活动。

2.4.2【教学组织】

l 基本掌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 略,尝试使用新型活页式、工作手册式、融媒体教材,结 合专业特点,以学生为主体,采取项目教学、案例教学、 情境教学、模块化教学等教学方式,科学准确地呈现和表 达教学内容,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,合理设置提问与 讨论,引导学生主动学习、参与技术技能训练,达成学习 目标。

2.4.3【学习指导】

l 能够依据专业特点、技术技能形成规律、学生认知特征和 个体差异,指导学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注重 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,促进学生初步掌握技术技能。

l 知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 学习体验方面的作用,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,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。

l 掌握课堂教学或实训教学总结的方法,能够引导学生对学 习或技能训练内容进行归纳、总结,合理布置作业或训练 项目。

2.4.4【教学评价】

l 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,理解教育评价原理,掌握 职业教育教学评价的方法与策略,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实施 过程评价,初步运用增值评价,合理选取和运用评价工具, 运用表现性评价等方法,评价学习活动、学习成果和技能 水平。

l 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和企业实践反馈,跟 踪、分析教学与学生学习过程、技能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 题与不足,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 识。

三、综合育人能力

3.1 开展班级指导

3.1.1【育德意识】

l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原理与方法,

以及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,能有意识、有

针对性地开展德育工作。

3.1.2【班级管理】

l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。熟悉教 育教学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 定,能够合理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。

l 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职业素质评价的方法,能够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,建立学 生成长电子档案。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 导活动。

l 熟悉校园安全、应急管理相关规定,了解学生日常卫生保

健、传染病预防、实习安全管理和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相 关知识,掌握面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。

3.1.3【心理辅导】

l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体、情感发 展的特性和差异性,基本掌握心理辅导方法,能够参与心 理健康教育等活动。

3.1.4【家校沟通】

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,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、 家校、校企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,积极主动与学生、家 长、企业、社区等进行有效交流。

3.1.5【职业指导】

l 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和政策,掌握职业指导、创新创业的基 本知识、途径和方法,有参与学业辅导、生涯规划、创新 创业活动的初步体验。

3.2 实施专业育人 3.2.1【育人理念】

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拟任教专业课程独特的育人功 能,注重课程教学的思想性,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 育,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正确价值 观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。

3.2.2【育人实践】

l 理解职业核心素养,掌握课程育人方法和策略。能够在教 育实践中,结合课程特点,挖掘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,

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职业道德养成相结合,合理设计 育人目标、主题和内容,弘扬劳模精神、劳动精神、工匠 精神,有机开展养成教育,进行综合素质评价,体现教书 与育人的统一。

3.3 组织活动育人

3.3.1【课外活动】

l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, 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, 结合职业教育特色,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。

3.3.2【主题教育】

l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学

会组织主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四、自主发展能力

4.1 注重专业成长

4.1.1【发展规划】

l 了解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,具有终身学习与

自主发展和定期到企业实践的意识。根据中等职业教育课

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,制定教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
4.1.2【反思改进】

l 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职业教育教学 反思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能够结合行业企业需求,对教育 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自我诊断,提出改进思路。

4.1.3【学会研究】

l 初步掌握职业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,能用以分析、研 究教育教学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

法,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。

l 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,能在信息技术 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。

4.2 主动交流合作

4.2.1【沟通技能】

l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。

l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、企业实 践、社会实践中与同事、同行、行业企业人员、专家等进 行有效沟通交流。

4.2.2【共同学习】

l 理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掌握团队协作的基本策略,了解 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,熟悉行动导向 教学法的小组学习,具有小组互助、合作学习能力。

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(试行)

一、师德践行能力

1.1 遵守师德规范

1.1.1【理想信念】

l 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深入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,以及党史、新中国史、 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内容,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思想认同、政治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,能够 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l 树立职业理想,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 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。

1.1.2【立德树人】

l 理解立德树人的内涵,形成立德树人的理念,掌握立德树 人途径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,依据德 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教学,积极创造条 件培育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。

1.1.3【师德准则】

l 具有依法执教意识,遵守宪法、民法典、教育法、教师法、 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,在教育实践中能履行应尽义 务,自觉维护学生与自身的合法权益。

l 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与要求,在教育实践中遵守 《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《新时代幼儿园 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》, 能分析解决特殊教育教学实践

中的相关道德规范问题。

1.2 涵养教育情怀

1.2.1【职业认同】

l 具有家国情怀,乐于从教,热爱教育事业。认同教师工作 的价值在于传播知识、传播思想、传播真理,塑造灵魂、 塑造生命、塑造新人;了解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特征,理 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,是学生健康成长、适应社会、 融入社会的引路人,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。

l 领会特殊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,认同特殊教育教 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、独特性、复杂性,具有人道主义 精神、正确的价值观和残疾人观、特殊儿童发展观和教育 观,认同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理念。

1.2.2【关爱学生】

l 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 人,公正、平等、积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,关注学生成 长,保护学生安全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。

l 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发展的权利,保护学生的学习自主 性、独立性和选择性,关注个体差异,相信每名学生都有 发展的潜力,为学生发展提供合适的教育,最大限度地开 发潜能,补偿缺陷。

1.2.3【用心从教】

l 树立爱岗敬业精神,在教育实践中能够认真履行教育教学 职责与班主任工作职责,积极钻研,富有爱心、责任心、 恒心,工作细心、耐心。

1.2.4【自身修养】

l 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向上的精神,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 自控能力,能积极应变, 比较合理地处理问题。

l 掌握一定的自然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,传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,具有人文底蕴、科学精神和审美能力。

l 仪表整洁,语言规范健康,举止文明礼貌,符合教师礼仪 要求和教育教学场景要求。

二、教学实践能力

2.1 掌握专业知识

2.1.1【教育基础】

l 掌握特殊教育理论的基本知识,能够遵循特殊教育规律, 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与普遍规律性,运用特殊教育 基本原理和方法,分析和解决特殊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 题。

2.1.2【学科素养】

l 掌握拟任教学科知识体系,了解不同类型特殊教育的基础 知识、基本理论体系与思想方法,了解与所教学科或所服 务类型相关的特殊教育康复训练和行为干预等基本知识 与方法,并能在教育实践中正确加以运用。掌握特殊教育 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。

2.1.3【信息素养】

l 了解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。 掌握信息化教学设 备、软件、平台及其他新技术的常用操作,了解其对特殊 儿童学习和特殊教育教学的支持作用。具有安全、合法与

负责任地使用信息与技术,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 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。

2.1.4【知识整合】

l 了解学习科学相关知识,了解特殊教育的跨学科性质和相

关服务领域,以及拟任教学科与其他学科和社会生活的联

系,并能初步加以整合。掌握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必备的 知识技能及相关政策。

2.2 学会教学设计

2.2.1【熟悉课标】

l 熟悉拟任教学科的课程标准和教材,理解教材的编写逻辑 和体系结构,能够正确处理课标与教材的关系,具有依据 课标进行教学的意识和习惯。

2.2.2【掌握技能】

l 具备钢笔字、毛笔字、粉笔字与普通话、国家通用盲文、 国家通用手语等教学基本功,通过微格训练学习,系统掌 握导入、讲解、提问、演示、板书、结束等课堂教学基本 技能操作要领与应用策略。能够依据单元内容或主题进行 整体设计,并实施教学。

2.2.3【分析学情】

l 能够初步运用合适的工具与方法,评估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与特殊教育需要,能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、学习经验 和兴趣特点,分析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, 预判学生学习的疑难处。

2.2.4【设计教案】

l 准确把握教学内容,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, 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和个别化教育活动方案,能根据课程 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特征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和学习重 点,设计学习活动,选择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,合 理安排教学过程和环节,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方式,形成 教案与学案。

2.3 实施课程教学

2.3.1【情境创设】

l 能够创设安全、平等、适宜、融合的教学情境,建立学习 内容与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,激发学习兴趣,将学生引入 学习活动。

2.3.2【教学组织】

l 基本掌握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的形式和策略,能够选择合 适的教学策略进行集体、小组和个别化教学,科学准确地 呈现和表达教学内容,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,合理设 置提问与讨论,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学习活动,达成学 习目标。

2.3.3【学习指导】

l 能够依据学科特点、特殊学生认知特征和个体差异,指导 学生开展自主、合作、探究性学习,注重差异化教学和个 别化指导,帮助学生针对学习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学习。

l 知道不同类型的信息技术资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和 学习体验方面的作用,合理选择与整合信息技术资源,为 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个性化学习体验。

l 能够运用课堂结束技能,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归纳、 总结,合理布置作业。

2.3.4【教学评价】

l 树立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理念,理解教育评价原理,掌握

特殊学生学习评价方法与技术,将评价作为激励手段,在

教学实践中实施过程评价,初步运用增值评价,合理选取 和运用评价工具,评价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。

l 能够利用技术工具收集学生学习反馈,跟踪、分析教学与

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,形成基于学生学习情

况诊断和改进教学的意识。

三、综合育人能力

3.1 开展班级指导

3.1.1【育德意识】

l 树立德育为先理念,了解德育原理与方法,以及学生思想 品德发展的规律和个性特征,能有意识、有针对性地开展 德育工作。

3.1.2【班级管理】

l 基本掌握班集体建设、班级教育活动组织的方法。熟悉教 育教学、特殊学生成长生活等相关法律制度规定,能够合 理分析解决教学与管理实践相关问题。

l 基本掌握学生发展指导、综合素质评价的方法,能够利用 技术手段收集学生成长过程的关键信息,建立学生成长电 子档案。 能够初步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开展班级指导活动。

l 熟悉校园安全、应急管理相关规定,了解学生日常卫生保

健、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处理的相关知识,掌握面 临特殊事件发生时保护学生的基本方法。

3.1.3【心理辅导】

l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,了解特殊学生身体、情感发展的特性 和差异性,基本掌握积极行为支持和心理辅导方法,能够 处理学生常见情绪行为问题,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。

3.1.4【家校共育】

l 尊重、理解特殊儿童家长,树立家校共育意识,能够运用 所学知识指导和支持家长开展家庭教育和干预训练。

l 掌握人际沟通的基本方法,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拓宽师生、 家校沟通交流的渠道和途径,积极主动与学生、家长、社 区等进行有效交流。

3.2 实施课程育人

3.2.1【育人理念】

l 具有教书育人意识。理解拟任教学科课程对特殊儿童发展 的独特价值,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,培养学生自 我适应、社会适应和职业适应所需的正确价值观、必备品 格和关键能力。

3.2.2【育人实践】

l 理解学科核心素养,掌握课程育人的方法和策略,能在教 育实践及康复训练中,结合课程特点,挖掘思想政治教育 资源,将知识学习、能力发展与品德养成相结合,合理设 计育人目标、主题和内容,有机开展养成教育,进行综合

素质评价,体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。

3.3 组织活动育人

3.3.1【课外活动】

l 了解课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知识, 掌握相关技能与方法, 能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。

3.3.2【主题教育】

l 了解学校文化和教育活动的育人内涵和方法,学会组织主 题教育和社团活动,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。

3.4 推进融合教育

3.4.1【融合教育知识】

l 了解随班就读和融合教育的基本知识,了解国家关于推进 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的政策,了解资源中心、资源教室的 功能和资源教师、巡回指导教师的职责,树立融合教育理 念,能够面向普通教师、学生和家长进行宣传引导。

3.4.2【学习支持】

l 了解特殊学生安置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流程,能够根据需要 进行课程与教学调整,对特殊学生进行积极行为支持、制 订个别化学习方案,实施特殊课程教学和学习评估。

四、自主发展能力

4.1 注重专业成长

4.1.1【发展规划】

l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,具有终身学习与自主发展的意 识。根据特殊教育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发展情况,制定教师 职业生涯发展规划。

4.1.2【反思改进】

l 具有反思意识和批判性思维素养,初步掌握教育教学反思 的基本方法和策略,能够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的 自我诊断,提出改进思路。

4.1.3【学会研究】

l 初步掌握教育教学科研的基本方法,能用以分析、研究特 殊教育教学实践问题,并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 法,具有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。

l 掌握专业发展所需的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,能在信息技术 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。

4.2 主动沟通合作

4.2.1【沟通技能】

l 具有阅读理解能力、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、交流沟通能力、 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,掌握国家通用盲文、国家通用手语 和常用的辅助沟通技术。

l 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,能够在教育实践、社会实 践中与同事、同行、专家等进行有效沟通交流。

4.2.2【共同学习】

l 理解特殊教育跨学科性质和学习共同体的作用,掌握团队 协作的基本策略, 了解特殊教育的团队协作类型和方法, 具有小组互助、合作学习能力。